化解過剩產能是當前經濟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務。銀行業在這場攻堅戰中如何作為?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在銀行業化解產能過剩暨踐行綠色信貸會議上對此做了解答。他強調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將推動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銀行業轉型發展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
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
“這次化解過剩產能與以往最大不同,是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核心在于通過技術升級推動產業升級,通過提高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來提升市場競爭力。”尚福林說,關鍵是要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推動技術改造,促進技術引進,加快技術創新,實現綠色發展。
尚福林說,化解過剩產能是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和挑戰。銀行業要通過自身轉型升級,推動過剩產能早消化、技術工藝早升級,盡快實現包袱早卸掉、風險早化解、問題早解決,實現“優勝劣汰”下的雙贏。
據銀監會統計,銀行業已通過實施綠色信貸取得了一些成效。截至今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為4.9萬億元,所貸款項目預計年節約標準煤3億噸,節水10億噸,減排二氧化碳7億噸、二氧化硫1013萬噸、化學需氧量464萬噸、氮氧化物256萬噸、氨氮42萬噸。
六大措施推進化解過剩產能
尚福林強調,銀行業必須堅持推進化解過剩產能與防范化解自身風險相結合,堅持嚴控信貸增量與優化信貸存量相結合,堅持市場手段與政策引導相結合。
尚福林具體闡述了六大政策措施推進化解過剩產能:
——踐行綠色信貸標準,推進化解產能過剩。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行業標準,屬于技術改造升級、產品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項目的合理信貸需求,在商業可持續和手續齊備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支持擴大有效需求,助推消化一批產能。當前,我國還有不少地區仍處在城市化初期和工業化起步階段,有些領域產能從數字上看過剩,但實際上這種過剩是相對的,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區市場尚未發育成熟、需求還沒得到開發造成的。對這部分過剩產能,要區別對待,通過擴大有效需求去逐步消化。
——支持企業“走出去”,助推轉移一批產能。從優化全球產能布局、提高全球產能利用效率、增強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能力的角度,通過積極發展內保外貸、外匯及人民幣貸款、貿易融資、國際保理等綜合金融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對外承包工程,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帶動國內技術、裝備、產品、標準和服務等出口,有序向境外轉移一批產能。支持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業領域內的優勢企業“走出去”,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資源和價值鏈整合。支持符合國際標準和規范、滿足當地需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且審批手續齊全的過剩產能,有序向境外轉移。
——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助推整合一批產能。有些產能過剩是由于布局不合理造成,有的是由于技術落后造成。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通過兼并重組,推動技術升級和優化產業布局,打造一批產業鏈完整、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
——加大退出保全力度,助推淘汰一批產能。有些落后產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消耗了大量資源,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對這些落后產能,要積極主動參與關停處置,堅決壓縮退出存量貸款,科學制定債權保全措施,依法保護金融債權。
——實施好差別化監管政策。建立健全監管激勵約束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強化政策傳導和落實。建立完善產能過剩行業信貸統計監測制度,不斷提高風險預警水平。進一步研究加強差別化資本和撥備約束。建立監管后評價體系。對違反規定向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提供授信的行為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嚴厲問責。
化解產能過剩 踐行綠色信貸
“銀行業決不能等待觀望、回避矛盾、把問題往后拖,更不能因為短期內可能產生不良貸款而阻礙產能嚴重過剩調整大局、延誤推動化解時機。”尚福林說,要摸清所涉及嚴重過剩產能行業、企業實際情況,按照“一戶一策”原則,量身定做具體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動態跟蹤監測。
尚福林強調,要切實建立化解產能過剩、踐行綠色信貸的工作機制。實施差別化的風險定價和經濟資本分配等措施。完善風險識別和統計監測制度,開展動態壓力測試,做好風險應對預案。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進一步加強風險動態評估,根據實際適當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健全考核問責機制。
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的溝通聯系,加強與地方政府和司法機關溝通聯系,嚴厲打擊以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名義逃廢債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