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是一切生產活動和生命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具有有限性,可恢復性,時空變化的不均勻性,開發利用的多面性和多功能性的特點。水資源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資源,水資源擁有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決定國家富裕程度的珍貴商品之一。
1城市水資源管理存在問題
1.1城市發展與水資源矛盾
水資源是所有資源中最寶貴和不可替代的資源,掌握了水資源就掌握了經濟命脈,掌握了宏觀調控的經濟主動權。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而產生城市供水壓力,影響了城市供水安全、加劇用水矛盾、不利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城市發展規模、自然條件不同,各類城市面臨的水資源問題有一定差異,具體表現為:
特大城市:多數特大城市現已經面臨嚴重水資源問題。居住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特大城市居民的用水,由于水質問題,需要處理后才能被利用。人口的大量涌入,很多人居住在未經規劃的居民區、貧民窟,這些地方生活條件很差,供水、衛生環境得不到保障,沒有廢水處理系統,人們的飲水存在安全隱患,可能引發疾病。有時,特大城市還會遭受洪水威脅。
沿海城市:沿海城市發展導致海水污染、海水入侵、生態系統破壞等水環境問題,以海濱紅樹林為例,可以用來抵御海嘯、臺風、海水入侵,如果海水受到污染,紅樹林就會萎縮,甚至消失,影響了沿岸居民的生活質量。
跨界城市:流域邊界的大城市、新興城市面臨更嚴峻水資源問題,世界有2/5人口居住在跨國界流域。河流流經多個城市后地表、地下水質受到污染,世第二淡水湖維多利亞湖就是典型代表。邊界城市河流受到污染的原因是上游區域的工業、城市、農業發展。
中小城市:在未來幾十年中,不斷新增的中小型城市將對水資源產生重要影響。可以借鑒先進城市水資源管理方法使城市規劃、管理體制更加合理,減少城市發展與水資源矛盾。
1.2傳統水資源管理方法存在問題
傳統城市水資源管理過于專業化,沒有引入跨學科、跨行業管理理念,管理政策和制度制定和執行僅局限于水行業內部。
在城市水資源管理中,以往僅通過單純的水資源管理一條途徑來解決城市發展中出現的諸如用水緊張、用水衛生、城市洪水、水資源保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錯綜復雜,但在制定解決這些問題規劃、措施中各自是獨立的,沒有認真分析這些問題間關系,結果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
傳統的城市水資管理與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流域層面的管理都缺少聯系。通常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缺少城市水資源管理基本內容具體說明,沒有城市供水、污染處理、環境衛生、雨水設施、固體廢物處理進行詳細規劃。此外,流域層面管理規劃雖然包含了城市供水、環境衛生、城市安置等內容,但忽略了鮮水、廢水、暴雨洪水之間關系。
此外,傳統城市水資源管理沒有考慮不同用水對水質要求,結果,水質優良的水被用于城市用水方方面面,引發水資源短缺。
2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基本內容與方法
2.1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基本內容
城市水資源管理基本思路是將城市水資源作為一個完整系統,是城市一個組成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城市水行業管理機構與各級水行業管理機構有機結合;水資源保護與有效利用;水資源規劃與利用,包括城市布局與土地利用;城市防洪、廢水治理、水污染防治、水量和水質管理;采取生態保護與基礎建設綜合措施;采取非工程措施,如教育、價格機制、法律法規、嚴格管理制度。
圖1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各項工作之間關系
圖1顯示了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各項工作間相互關系,從中可以發現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與傳統方法不同,它克服了傳統管理方法中單一管理水資源的弊端,融入了“綜合管理”新元素,主要特點包括:在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中,考慮了多種水源作為城市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廢水、淡化水、洪水、引水、虛擬水;考慮了包括中水在內的不同水源水質特點,以滿足不同用水對水質要求;將城市中蓄水、原水處理、循環利用、排水作為城市水循環過程組成部分,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而不是彼此割裂開來;將城市水源作為一種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保護;考慮了各類用水戶需求,同時還兼顧了城市水源地范圍內土地利用情況;對政府、非政府水資源管理機構的工作范圍做了說明;考慮經濟效益、社會公平、環境可持續之間平衡。
2.2水資源綜合管理方法
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沒有統一模式,由于環境不同采取管理模式不同,管理模式選擇的管理方法,是為了滿足城市發展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要求,以及減小水資源開發對環境影響,管理模式是不同管理方法的組合。
2.2.1水處理與再利用
“閉合循環系統”是水處理與再利用的最佳方法。將廢水或無法直接利用水進行收集處理,循環用于農業、工業或其它行業,這樣,即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環境健康,又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閉合循環系統”用水模式使水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用水效益,起到一舉多得作用。經過處理的水可以用于市郊農田灌溉,提高農作物收成,有利于城鄉結合,同時,可以改善生態系統,減少疾病和污染物危害。技術創新為水處理與再利用領域探索新途徑,先進的納米膜技術在水處理的應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能效,為水處理行業廣泛發展提供巨大機遇。
“閉合循環系統”要求對工業、其它污染源進行分離管理。工業排放、各種土地開發產生廢水會污染自然環境,使城市供水水質惡化,因此,應加強城市水資源管理。對于分散排放廢水,應進行污染源控制,分別收集和處理各污染源排放廢水。工業污染物應該在源頭得到治理,如果可能的話,不應排出“閉合循環系統”外,處理后廢水在生產過程中重復利用。對污染源頭治理應該降低治理成本,避免環境受有害物質威脅,保護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完整性。制定切實可行的工業廢水排放制度,加強執法力度。
對于農業,主要問題是如何協調流域內城市公共健康、環境資源保護與農村居民希望保持農耕生活方式之間利益。為了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紐約市引入了與流域內農村社區建立伙伴機制,落實流域保護計劃,提高城市飲用水安全。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節水工作、節水技術得到推廣。在對城市水資源態度、消費方式、對廢水管理方法、效率、創新方面需要加以轉變。城市水資源管理不再是只解決“管道末端”問題,新的解決方法是從污染源頭進行治理。
2.2.2治理城市洪澇
在發展中國家,市區許多地方,特別是低收入居民區經常遭受強降雨引發嚴重洪水威脅。治理城市洪澇方法有多種,既可以減輕洪水災害,有可以增加當地水資源可利用量,其中包括:修建蓄水池、增加滲透面積、修建下滲渠或利用天然排水系統,減緩水流。與城市雨排系統相比,種植城市綠化帶可以截留雨水,這種低成本投入措施即有利于減輕城市洪水風險,有可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利用城市自然形成或修建的濕地、沼澤可以涵養水分、凈化水質,其作用越來越得到認可。
2.2.3雨水收集
收集地面或屋頂雨水方法可以增加當地供水量和地下水補給量,同時,還可以減輕本地洪水災害,這些即時措施應該與改善供水、排水基礎設施長期辦法相結合。盡管有些城市已經開展地面或屋頂雨水收集工作,但對于大規模開展,缺少收集系統設計統一規范和有關成本與效益、影響與制約因素方面文件材料。
2.2.4綠色環;A設施
在土地利用時融入生態環保功能是對城市洪澇治理方法拓展,采取方式是利用天然或模擬天然系統處理污水。各種靈活多樣處理技術與土地自身功能相結合的經濟實用方法可以使城市生態系統完整性得到恢復。
2.2.5 生態系統保護有償服務
生態系統保護有償服務被證明是又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保護城市供水免遭上游活動危害。利用經濟手段提高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在土地使用中的生態保護意識。生態系統保護有償服務旨在通過補償方式保護農村用水戶利益,尤其是貧困人口利益,來管理共同的生態系統。盡管這種管理方法不能馬上見效,但城鄉資源共享管理是生態系統有償服務的手段之一,從長遠看,可以更好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
2.2.6提高用水效率
在用水戶中,提倡和鼓勵減少用水損失、提高用水效率。居民供水系統面臨主要問題是如何減少供用水損失,有的地方滲漏損失率達50%。提高用水效率應該在水處理、輸送、儲存、使用過程中減小水的損失。減少水的損失涉及供用水系統設計、建設、運行和維護,以及用水方式。過去幾十年中,新加坡在減少未計量水方面取得顯著成績。西班牙薩拉戈薩市政建立一個減少供用水損失管理示范區,區內配備了節水設施,安裝了供水監測系統,采集流量、水壓數據,利用GIS和模型對整個示范區進行信息化管理。
3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的落實
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落實需要創造有良好組織環境、健全的法律和政策、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需要各級決策組織的協調配合才能保證供水安全、防止用水矛盾。市級政府部門在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發揮越來越關鍵作用,決策者和管理者關注方面有:首先,在水資源管理標框架下,制定綜合政策和戰略,處理好公平與經濟效益之間關系,考慮大多數利益相關者利益,對水資源進行分配和管理;允許市級以下水行政管理部門參與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的分析、討論、決定程序中;城市選擇新水源時,要考慮社會公平、經濟發展目標,不要傷害其它群體對水資源需求;長期規劃更有長遠性,突破短期財政預算的局限,重視環境可持續管理意義;投入經費用于“非工程”和“工程”可持續方法研究,“非工程”方法包括:組織發展、機構能力建設;“工程”方法包括:大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尤其閉合循環管理系統更應采取這些方法;建設更加高效監測系統,提高監測數據質量,為法規、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信息。
3.1運用辯證的方法管理城市水資源
保證城市供水安全不單單是水利部門工作,需要合理規劃房地產、能源、城市景觀,并與城鄉農業發展、三廢治理相結合,實現水資源優化利用、城市供水安全目標。
城市可持續發展對城市水資源管理有了新的目標要求,了解和掌握綜合管理水資源、能源、土地開發給各方帶來益處。從土地利用方面,這種管理模式將拆掉鋼筋混凝土修建的建筑和設施、恢復綠化帶、涵養水源、改善水質、減輕洪澇災害、增加棲息地。對于廢水的利用,將會改變人們對污水處理廠的重新認識,污水處理廠從能源消費轉變成資源再生,生產的沼氣可作為燃料或化肥用于農業生產。
3.2發揮中央政府作用
為了平衡經濟效益、社會公平、環境可持續性之間關系,中央政府應建立法律法規,明確水資源屬國家所有,在統一框架下進行水資源分配。以此為基礎,由政府審批取水許可,作為規范性水經濟體組成之一。單靠法律法規自身力量還不夠,必須加強執法和監督能力,消除不公平權利現象發生。
一般水文流域邊界與行政邊界不一致,城市轄區多在流域內,有的流域跨省界,甚至國界。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協調好全國范圍內城市化發展與城鄉水資源管理之間關系。中央政府在制定城鄉宏觀經濟發展政策中,應消除城鄉生活水平差異。
中央政府在國家政治議程中,應明確城市發展與水資源管理地位、賦予職責,尤其要明確各部委地位、職責。由于城市水資源管理與農業灌溉、城市供水、農村供水、能源、工業、交通行業有關,應避免片面組織管理模式,對社會、經濟、環境、用水戶之間可能出現矛盾要明察。中央政府有權調動所有利益相關者投入水資源管理中。
3.3發揮市級政府作用
盡管中央政府肩負重要作用,但城市發展規劃應盡可能由各市決定,這需要真正意義權利下放。除了行政管理權力移交給地方政府外,還應該賦予政治、財政方面權力。這樣才能在城鄉主管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決策者之間、國有與民營之間建立新型、穩固關系。對快速發展城市實現可持續管理需要有高效政府,具有很強能力進行專業城市規劃、當地資源管理,當城市發展超出原有行政邊界時,應有能力對新的行政邊界進行重新合理界定。城市水資源綜合管理需要對城市水務服務進行規劃和管理,服務范圍包括:供水、用水、排水、環境衛生、洪澇治理、所有固體廢料。這些服務聯系密切,中心難點是對這些服務設施的組織管理。世界許多地方,城市的某項規劃由政府一個部門完成,這會給與其它部門統一管理帶來問題,造成后果是城市空間布局更加零散、低效。因此,需要對城市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方面規劃進行更高層次的統一管理。建立協調管理組織結構為部門之間、各級政府之間、與社區和利益相關者之間交流溝通提供保障。
3.4利益相關者深入參與
對城市涉及面廣的新建、改建項目,應該聽取所有利益群體的意見。為了消除政府對百姓不切實際承諾,可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利用相關者參與城市管理權力。在城市發展決策中,為過去被當作“局外”群體的參與創造條件。例如,可以邀請流域上游農民協會、工礦企業、能源行業等人士參與城市水資源管理,共同商討下游城市長期利用廢水進行農業灌溉問題。為安裝灌溉設施利用廢水進行農業灌溉的農民提供法律保障,同時,還應該制定相應水質和監測標準,保證公眾健康。
在城市建設項目設計階段邀請利益相關者參與,集思廣益,使設計方案更加合理,有利于改善低收入群體生活條件。居民參在與城市發展規劃與建設、城市年度預算、地方發展規劃編制工作中取得積極成果,將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3.5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只有全球各地區、各國、以及國內采取協調行動,運用統一管理方法綜合城市各種發展要求和環境管理能力,才能應對氣候變化。許多城市已經行動起來,采取措施減少對全球氣候影響。正確處理好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關系,平衡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互補性。以城市防洪為例,即可以通過修建防護設施,包括濱海防洪墻、防洪堤壩、可移動隔離欄,也可以通過限制在防洪脆弱區定居安置等多種手段達到防洪目的。
4結語
水利產業是基礎產業,投資大,回收時間長。良好城市水資源管理是城市居民、環境健康的基礎,需要有健全國家政策、完善城市規劃和實施做支撐。通過加強協調,才能提供更好公共服務,需要中央、地方部門間跨行業合作,對供水、用水、排水等各個環節進行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