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改革 專家探討:生態設計如何助力綠色化
2015年09月23日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慧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為生態文明領域改革提供了新的頂層設計。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化,需要哪些技術設計和制度設計?如何從設計源頭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生態設計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助力綠色化發展?在日前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舉辦的“綠色化:生態設計論壇”上,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討。
從“靠山吃山”到“生態效率”:
生態設計理念呼喚思維轉型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不僅生態環境之優廣受贊譽,而且經濟增長之快也令人羨慕。難以想象的是,這里也曾空氣污濁、青山荒蕪。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人憑著優質的石灰巖資源,先后建起了石灰窯,辦起了磚廠、水泥廠,形成了“石頭經濟”模式。村強了,民富了,但好環境卻沒有了。余村人痛下決心,作出了由“石頭經濟”向生態旅游轉軌的重大抉擇。
“在發展中,我們的思路經歷了糾結和轉折,最終把生態設計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引入經濟發展之中,以此來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安吉縣委書記單錦炎說。“生態設計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早在20世紀60年代巴巴耐克的《為真實世界的設計》中就已提出,隨之而來的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生態設計以及低碳設計等都可溯源于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錢易指出。在一項研究中,錢易比較了歐盟15個國家在1980—2000年的GDP增長、人口增長和資源消耗量變化以及人均資源消耗量變化情況。“通過比較發現,15國的GDP在20年里增長了57%,但人均資源消耗量卻有所降低。原因何在?”錢易發現,有一條線與GDP一起增長,那就是生態效率,用生態設計換得了GDP的增長。
“生態設計理念體現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國務院參事劉燕華指出,生態設計不是所謂的盲目現代化,不管是大環境還是小環境都有規律可循,在生態設計中,要“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
從“線性發展”到“產業共生”:
用綠色創新實現廢物資源化
位于山東聊城城西的國環垃圾發電廠,如今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資源中轉站”。在這里,一噸垃圾無害化焚燒處理可發電270度,垃圾在環衛工人的“護送”下搖身一變,成為服務民生的再生資源。而在我國很多地區,像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還未能實現。
“目前,我國還走著早期英美發達國家那種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線性發展道路,還沒有走到循環經濟模式引領的路線上來。因此我們要加快綠色城鎮化建設。”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指出,綠色城鎮化需要有頂層設計指導,這個頂層設計就是生態設計和生態城市規劃。他分析,綠色城鎮化的生態設計首先要強調共生,包括生物多樣性、動植物多樣性共生以及產業共生。要堅持循環的理念,強調再生利用,通過鏈生發展實現廢物資源化。
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指出,產業共生發展最關鍵的要靠創新驅動,要通過樹立協同創新戰略思路、構建完善的產學研創新聯盟、提升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能力、創新政府支持與資源整合機制等,來提升協同創新,驅動產業走上共生發展和高端化發展道路。
從制度保障到評價體系:
把綠色化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綠色化”與之前的“新四化”并列,使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設計理念有了實踐的路徑。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分析指出,“十三五”時期是推動綠色化、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綠色化的重要途徑,把綠色化納入法制化、制度化、標準化的發展軌道。“為此,要加快重大制度建設,靈活運用企業自主承擔第三方服務、增收基金等方式促進相關方承擔產品的源頭預防、環境信息披露、廢舊產品回收利用等責任;建立產品生態設計制度,在設計階段采用易于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生態材料和產品設計,推動產品零部件標準化、兼容化;還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循環經濟產品的認證標準,健全再生產品的標識管理制度和再生產品推廣使用制度。”解振華說。
此外,專家建議,要健全政策機制,通過價格、財稅、投融資等綜合性政策,使資源循環利用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支撐,同時要建立以資源產出率為核心,反映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評價指標和考核體系。
(記者 李慧)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錢易院士榮獲“最美教師”稱號
清華新聞網9月11日電 由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的2015“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日前揭曉,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錢易院士榮獲“最美教師”稱號。9月10日晚,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當錢易院士從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徐德龍手中接過獎杯時,全場掌聲響起。
從青絲到華發,錢易始終躬耕于三尺講臺,耄耋之年的她,依舊壯心不已——“我給自己下了決心,只要還有力氣、還有精神,不能從講臺上下來,也不能從環保事業中退出來。”頒獎典禮現場,當主持人問及無錫錢家“一門六院士,半門皆教師”對她有著怎樣的影響時,錢易回答:“我想最大的影響,是我們都把做教師作為一個非常享受的職業。”
頒獎儀式現場錢易院士接過獎杯。
“最美教師”授予錢易,實至名歸。在清華園,赫赫有名的錢易院士,是一名平易而慈愛的教師。1959年留校任教以來,她培養的學生和聽過她課的學生數不勝數,很多已成長為環境工程領域的中流砥柱。如今,年屆八十的她仍然活躍在教學一線,為全校本科生開設公共選修課——國家級精品課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及新生研討課《環境與發展》。她兩次獲得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上過她課的學生都喜歡她。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水污染防治專家,并曾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等職,錢易的學術活動、社會活動和科研工作異常繁忙,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不管有多忙,錢易的日程表上永遠把學生排在第一位。“錢老師說‘教學工作對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她總是提醒我們,‘好好教書就是教師的天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獲得者黃霞如此感慨。
每逢學生組織學術交流會或者是學生要做學術報告,除非出差在外,她都會趕來,像學生聽課一樣認真聽取大家的發言,之后與同學們一起討論。謙和民主的態度使同學們都愿意與她交流,不少學生的博士課題就是在會上商量出來的。只要是學生會、研究生會、學生綠色協會等學生組織邀請錢易做報告,如果時間允許她基本有求必應,在各種學生主辦的系列講座、系列報告中,常常能見到她的身影。
錢易常說,“和學生相處,總能看到新的希望,感受到新的力量。沒有什么比跟學生在一起更快樂。”
“當老師最重要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要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人。”無論時代怎么變遷,錢易始終認為,好老師的標準恒定不變:正直為人、勤奮治學、多作貢獻。如今的她,把滿腔的熱情都投入到了為綠色中國建設的鼓與呼上。在錢易心底,最大的希望有三:一是綠水青山,二是學生成才,三是自己培育的學生都能真正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和擔當者。
“我還想改個成語。中國老說‘后生可畏’,但這是‘畏懼’的‘畏’,總有些害怕學生超過的意味。可作為一名老師,我體會到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看到學生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一個一個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錢易說。
2015“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由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經過兩個月時間的尋找和推選,加措(西藏)、莫振高(廣西)、張龍(湖北)、陳先達(北京)、錢易(北京)、葉德元(四川)、譚蘭霞(湖南)、呂杰(甘肅)、蘇德礦(浙江)、徐菊萍(貴州)等十人獲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從2015年開始,已成功舉辦四屆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正式更名為“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活動將推選范圍由鄉村教師拓寬至全社會的教育工作者,旨在尋找那些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無私奉獻,理想信念堅定、道德情操高尚、有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優秀教師典型,大力宣傳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品格,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供稿:環境學院 編輯:淑霞 蕾蕾
錢易院士、趙建夫教授: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
來源: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
10月10日晚,“可持續智能城鎮化”2015年秋第四講暨第126期可持續發展沙龍系列研討課在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教學北樓301階梯教室順利開講。沙龍主講人中國工程院錢易院士與他的學生同濟大學環境學院趙建夫教授帶來了主題為“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精彩報告。這是80歲的錢易院士自1956年從同濟大學衛生工程系畢業之后,近60年來第一次回到母校為本科生講課。這次報告,寄托了其長達半個多世紀對母校的思念,也寄托了對年輕學生們、校友們的深切期望。
趙建夫教授首先以“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為題開講,主要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理論在中國”、“同濟大學如何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大學”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趙建夫教授講授"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
接著,錢易院士在之后將近90分鐘的時間內為大家帶來了她多年來對“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思考。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我們共同的未來》三本書,聯合國三次環境大會,以及對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分析,揭示了當今中國改變發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通過比較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生態效率,分析環境影響控制方程,闡述生態文明的由來與實質;第三部分:從綠色制造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建筑工業、綠色化學、清潔能源及其生命周期全分析、公共交通、可持續飲食模式、廢物利用、經濟政策、環境倫理觀、法制管理等維度,解讀生態文明建設的途經。
錢易院士講授"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
錢易院士的演講激起了同學們的熱烈討論,最后吳志強副校長進行了總結,希望同學們能從錢易院士的報告感受到未來發展的希望與責任:可持續發展不是夢,需要我們“同濟人”與大家共同艱苦不懈的努力,達到可持續的校園、可持續的城市、可持續的中國與可持續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