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肥-林-碳一體化”:探訪污泥處置的綠色回歸之道
時間:2024-04-18 09:40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余長鋏
評論(0)
污泥處置的資源化呼喚著“綠色回歸”,為探訪污泥處理處置的“綠色回歸”之道,E20環境平臺組織專家隊伍,由王洪臣教授帶隊赴廣西壯族自治區調研,深入萬頃林海,見證有機循環。
隨著生態文明政策的貫徹與“雙碳”理念的提出,綠色低碳已經成為環境行業的核心目標和路徑,“減污協同降碳”也成為了污水處理行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詞。
01源:污泥處置的最終追求
在污水處理行業談“減污”與“降碳”,便繞不開污泥。“水十條”以來,政策從“重水輕泥”到“泥水并重”轉身,污泥的處理處置越來越受重視,近幾年的環保督察案例中,總少不了污泥問題的影子。然而在監管收緊的同時,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建設短時間卻趕不上,如今污泥處理處置填埋不可持續,焚燒費用高昂,還田通路不暢,污水處理廠將脫水至60~80%的污泥視為“燙手山芋”,只求第三方公司能安全、穩定地處理掉污泥,難分心思關注污泥中蘊含的資源與低碳價值。
生態文明時代對污泥處理處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穩定化、無害化、減量化仍是基本要求和底線,但遠不是最終追求。“道法自然”,只有讓污泥回歸到自然的物質循環中去,才能讓人類從自然中攫取的有機質流轉起來,也才能真正地實現生態平衡,這就是污泥處置的第四大原則,亦是最終追求——資源化。
圖1 調研組圖
02遠:專家組隊赴桂深入調研
污泥處置的資源化呼喚著“綠色回歸”,為探訪污泥處理處置的“綠色回歸”之道,E20環境平臺組織專家隊伍,由王洪臣教授帶隊赴廣西壯族自治區調研,深入萬頃林海,見證有機循環。
“泥-肥-林-碳一體化”污泥處置模式由廣西力源寶科技提出,該模式以力源寶新生代好氧發酵技術為基礎,以污泥寶TM源生機組為圓心,通過“污泥-生物質基材”完成極低成本污泥資源化,污泥與其他有機固廢協同發酵后得到有機型肥料,有機型肥料在林業施用增產增匯,未來可通過“碳匯返廠”助力污水處理廠獲得低碳化增效和綜合收益。力源寶打造這條完整的“污泥去路”系統解決方案,為污泥處置之困、污水處理低碳之需獻上破局之策。
與王洪臣教授同行考察的還有來自川、渝、貴西南地區的水務集團專家,以及生態環境部標準研究所的標準專家。在廣西田東40萬噸/年有機固廢資源化利用項目,調研專家見證了將污水污泥與餐廚垃圾、樹皮、油茶殼等集中協同處理并最終產出有機型肥料的大型生產線;在廣西國有東門林場,調研專家目睹了污泥通過有機型肥料回歸林海土地之間,力源寶開發的智能施肥器還能幫助林場實現精準施肥與精細管理;在力源寶南寧總部,調研專家參觀了污泥寶、園林寶、餐廚寶、全能寶系列中小型有機固廢資源化處置設備以及能夠將信息精確到每一棵樹的“林業云管家平臺”。
圖2 田東項目調研組圖
圖3 東門林場調研組圖
圖4 力源寶南寧總部調研組圖
03元:多元視角的碰撞交流
元,是泥、肥、林、碳不同領域專家帶來的不同視角,亦是在推廣“泥-肥-林-碳一體化”模式時在技術、市場、政策等不同維度將要面對的難題。
考察結束后的研討會上,E20研究院湯雙宇博士作“污泥處置的綠色回歸之道在何方”介紹發言,力源寶科技董事長鄧秀汕為與會專家們詳細介紹了“泥-肥-林-碳一體化”污泥處置模式與力源寶的數十年深耕成果,王洪臣教授帶領的專家隊以及廣西區內的林業專家、肥料專家等共同探討了“泥-肥-林-碳一體化”這一模式的可行性與推廣難點。
圖5 研討會組圖
以下按領域簡單摘錄各專家觀點。
污泥領域
01王洪臣教授
多源有機固廢協同資源化的潛力很大,而力源寶探索的技術、裝備和服務的全鏈條支持模式,拓展了國內有機資源循環的想象空間和天花板。
污泥有機肥的林用已經有實踐了,農用的空間也非常大,但目前中國的污泥農用標準(GB4284-2018)過于嚴苛,以Hg含量為例,中國的標準比歐盟嚴格5倍,比美國嚴格19倍。事實上污泥肥農用的關鍵點不在重金屬和新興污染物,而在于穩定化,污泥穩定了就不會進一步“變質”了,也就不會產生政策制定者擔憂的危害了。
建議力源寶與區內區外專家一起進一步從深度、高度、廣度方面凝練“有機資源循環”的理論,讓社會能夠充分理解和支持這個路線,才能進一步推動政策的放寬。
02王峰青(重慶水務集團)
資源化是污泥處理的最高境界,但難度很大,力源寶提出的“完全無害化,全部資源化”口號很好。“因地制宜”是技術在推廣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尤其是產物的消納或者消化去路。
目前村鎮污水處理項目的污泥處理非常頭疼,力源寶模塊化的污泥與其他固廢協同快速堆肥發酵的一體化設備就很適合這一場景。也建議對污泥肥對不同樹種、不同農作物的施用效果進行長期監測,為未來廣西區外的市場拓展打好基礎。
03靳杰(四川發展國潤水務)
四川對污泥的要求和監管很嚴格,現在主流的處置路線是焚燒,但相較于力源寶提到的處置成本,焚燒幾乎是5~6倍的水平。
除了肥料,污泥發酵后的產物也可以考慮做成營養土,用于鹽堿地的土壤改善、礦山修復中的土壤覆蓋等渠道。
04郝文磊(貴州筑信水務)
力源寶的智慧化平臺對于污泥產生單位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因為污泥產生單位對第三方單位的處理處置是有追蹤責任的,污泥車的軌跡、過磅單都需要上傳水務局系統,這個平臺對污泥的運輸、入廠甚至是成品肥料的施放都能全部記錄下來。
貴州的林場資源也很豐富,希望“廣西模式”能在貴州進行推廣。
固廢、肥料領域
01馮慶革(廣西大學 教授)
這可能是一個真正能解決污泥問題的“一體化模式”,讓“雙碳”從概念到現實,建議未來對這一模式進行深入的理論創新。
02黎曉鋒(廣西大學 教授)
目前有機肥有資源短缺的問題,含有高有機質的污泥的直接燒掉是非常可惜的。現在污泥肥的林業空間很大,而農用是從嚴限制的,還是需要政策性的突破或者糾偏。
03呂昆明(廣西肥料協會)
從泥到肥到林到碳這樣的模式很新很超前,尤其是涉及到信息化、碳交易這樣的過程。建議這個一體化的技術方案下一步繼續進行標準化、產業化、應用化、社會化的深入。
污泥濃縮產生的廢液做有機營養液肥也是一個可能的方向。
林業領域
01尹偉倫(中國工程院院士)
(注:本次尹院士為線上參會,本照片為2023年其到訪力源寶時拍攝)
林業產品不進入食物鏈,管理相對沒有那么嚴格,所以將林業作為污泥資源化利用的出口,也達到了E20提出的“綠色、回歸、系統、跨界”要求。
這一模式也實現了“以肥治廢、以肥治污、以肥治地”的目標,將污泥的污染轉化為了林的可持續生產力。
在雙碳背景下,森林的生產力提升,對大氣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增強。同時森林的生態功能提升,間接地實現了一部分碳減排,這就達到了“以肥治碳”。
02曹繼釗(廣西林科院 教授)
林業是廣西的一張名片,現在面臨著土壤缺乏有機質的問題,林業的土壤和肥料需要其他行業技術的支撐。可以說,誰掌握了有機質,誰就掌握了土地的話語權。
03楊來安(廣西大學 教授)
探討這個模式的可行性就是要回答4個問題。第一,作為原料的污泥有沒有?毋庸置疑是有的。第二,污泥做肥料行不行?力源寶的技術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第三,污泥肥料用到哪里?現在林業需要提高單產量,土壤肥力非常重要,所以絕不會有肥料過剩的問題。第四,污泥肥料怎么“上山”?這就需要我們配套政策的不斷細化,指導污泥肥料在林業的利用。
04淵:以標準鏈接相關產業
污泥的綠色回歸之道不僅僅是污水處理行業迫切需要的,與之相關的肥料、林業、農業等產業都會是污泥資源化利用的受益者。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E20環境平臺提出污泥系統解決方案的“四個核心、八個原則”,四大核心即“綠色”、“回歸”、“系統”、“跨界”。系統和跨界是支撐污泥綠色回歸的重要路徑,只有充分聯絡上下游產業,以智能化的“大平臺”、“大系統”、“大數據”作為輔助工具,才有可能解決污泥問題。毫無疑問,力源寶提出的“泥-肥-林-碳一體化”就是這樣一種模式。
圖6 污泥系統解決方案“四大核心、八大原則”
然而,“跨界”沒有那么簡單,什么樣的污泥能夠做肥料?什么樣的肥料能在林業、農業使用?污泥還土之后帶來的碳匯效益如何核算?如果不回答清楚這些問題,不同產業之間就仿佛隔著一道深淵,只能遙遙相望,難以攜手共進。彌合這些深淵的手段就是標準。生態環境部標準研究所的楊占紅老師介紹了當前相關的標準現狀,總結來說就是“標準少,潛力大”。“泥-肥-林-碳一體化”模式涉及多個主管部門的管理交叉,很難從國標、行標角度直接推進,但廣西的林業是先天優勢,可以考慮從地標、團標開始制定細分領域的相關標準,讓主管部門能先看到在某個地區、某個領域的優秀案例,打消他們出于風險管控的憂慮。
圖7 標準專家楊占紅
好氧發酵設備是力源寶提出的“泥-肥-林-碳一體化”處置模式的核心,研討會還針對領跑者團體標準《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 有機廢棄物協同好氧發酵設備》進行了專家研討和意見征求,為標準下一步的修訂方向進行指示。E20環境平臺希望通過高水平標準引領環境領域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促進環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圖8 標準研討會
05圓:源生之圓,生生不息
萬物生于源頭,最終回歸源頭,方能循環不已,不斷重生。污泥源于自然,源于土地,只有將污泥還于自然,還于土地,才能完滿污泥之“圓”,使物質與能量循環流動起來,方能“生生不息”。
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治水又治泥,風光永旖旎。污泥處置的綠色回歸之道亦是污水處理行業的綠色低碳之道。感謝共行探訪的同道專家,希望此次調研能為行業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為中國生態文明之建設添磚加瓦!
附本次調研及研討專家名單:
國際水協第十八屆污泥大會日程-IWA Sludge Conference Programme Version 1.0
國際水協第十八屆污泥大會日程-IWA Sludge Conference Programme Version 1.0修改20240416.pdf
會議報名注冊:https://iwa-sludge-2024.casconf.cn/userRegister
組委會聯系方式
聯系人 :
王領全13752275003(微信同號)
金晟 18622273726(微信同號)
孫磊 13702113519(微信同號)
文凱 13116096294(微信同號)
電話:022-27835639 27835592 13752275003
E-mail:wanglingquan88@163.com;cnwater@vip.163.com
傳真:022-27835592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路52號都市花園大廈21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