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胡繼雄 丁輝 張震 朱薇
湖北省應城市短港河,又名省港,作為老縣河的主要支流、大富水的二級支流,全長約19.52公里,流經7鎮31村及1個省級化工園區。曾幾何時,因粗放型發展,短港河水質一度惡化至V類。然而,近年來,應城市積極響應國家綠色低碳轉型號召,將短港河小流域綜合治理作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通過探索并實施“123456”方法路徑,使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從V類提升至Ⅳ類,更描繪出一幅“生態更美、產業更強、百姓更富”的新畫卷。
應城市新河橋
針對短港河流域糯稻產業、數字農業的蓬勃發展以及鹽化工產業的綠色轉型需求,應城市提出了“治水興業,流金短港”的治理目標。為此,該市成立了由市長親自掛帥的短港河小流域治理工作組,制定了涵蓋污染防控、產業發展、共同締造等多個方面的專項實施方案,形成了“1+16”規劃方案體系,為小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短港河流域治理前
短港河流域治理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治理過程中,應城市堅持“雙源同治”原則,即同時治理“水的源頭”和“污染源頭”。一方面,通過治理紅旗渠、北十港等水系,實現了大富水和短港河的水系連通,確保常年有源頭活水補給;另一方面,嚴格督促所有涉水企業和園區加強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確保達標排放。據統計,應城市在全省率先推進中水循環利用,多家企業如華能熱電、中能建等日均使用中水達數萬噸,有效減輕了入河廢水負荷。
應城市生態環境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紅旗渠全長2.03公里,其治理工程是短港河水生態治理項目的重要一環,目前處于收尾階段。工程全部完工后,紅旗渠將為后續短港河、老縣河清淤及堤防工程建設提供施工導流通道,同時可雙向引水,兼有灌溉、排澇工程。雨季汛期可將城區內澇水排至大富水河,干旱枯水季節可將大富水河水通過城關泵站提升引至城區,保障應城市城區水安全。北十港則重點開展了整治河道、水體、閘站和治理污水四個方面的整治工作。治理后的北十港堤綠、水清、河暢,水體透明能見度達60cm,水質常年保持在Ⅳ類以上,流域環境煥然一新。
短港河流域治理前
短港河流域治理后
應城市積極推動小流域“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發展,規劃了包括“一‘鹽’百品,鹽海味谷”“一腔儲能,世界領先”等在內的“七個一”示范節點。這些節點不僅基礎條件優越,更在區域內產生了強大的示范帶動效應。例如,鹽化工業園已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連續多年獲評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而壓氣儲能電站項目更是展現了應城市在新能源領域的卓越成就,中能建投資達18.3億元,利用廢棄鹽礦建成世界領先的壓氣儲能電站。該市還以小流域水系為脈絡,全面啟動了兩河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確保沿河水質持續改善。同時,以問題為導向,嚴格落實環保督察整改要求,開展畜禽養殖排查整治行動,流域內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8%。為提升人居環境,應城市建成了多個“口袋公園”供居民休閑娛樂,以村莊為節點,將小流域綜合治理與共同締造和美鄉村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推動了流域內31個村的共同締造擴面推廣。
短港河流域治理前
短港河流域治理后
此外,應城市還不斷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短港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等,共恢復周邊灌溉面積3.8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2萬畝,顯著提升了流域防洪排澇能力。
應城市落雁橋
應城市迎水橋
為實現“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治理目標,應城市組織實施了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治理、園區綠色轉型、產業振興、水生態修復治理、城鄉統籌發展“六大行動”,半年一次定期考核評價,不斷鞏固提升治理成效。如今,流域內園區污水、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分別提升至100%、73%以上;1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在產業方面,流域內云圖控股、雙環科技等鹽化工企業實施技改擴能后,園區單位工業產值能耗下降7.9%,稅收增長36%。同時,通過規模化種植秈型糯稻39萬畝等措施,農戶每畝增收300元至500元。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