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委副書記、市長 徐志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這說明應該始終將“人民至上”的理念鐫刻在城市建設治理的每個環節中。近年來,安徽省蕪湖市堅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作為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基準,讓“處處圍繞人、時時為了人、真正服務人”成為城市發展最鮮明的底色,隨著城市更新行動不斷深入,一幅“城市更新,生活更興”的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民生導向,溫暖城市“微空間”
行走在蕪湖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口袋公園讓居民“出門見綠”,承載城市“靜與美”的“蕪湖書房”處處散發著人文的氣息,設施齊全的人民城市驛站讓戶外工作者隨時可“歇歇腳”……蕪湖市始終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注重閑置資產盤活利用,推動城市小微公共空間整治提升,讓“人民城市”成為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意見》指出,要“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蕪湖市堅持“小規模、漸進式、微改造”的城市更新理念,整合資源、改造提升,打造形式多樣、亮點突出、功能豐富、人民滿意的“小而美”城市驛站,累計投資482萬元,建成42座驛站,服務市民群眾100萬余人次,切實做到了以小投入發揮大效益,成功入選了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積極整合利用城市閑置地、路頭轉角等碎片空間,“見縫插針”式建設集健身、休憩、觀景等功能于一體的“蕪小園·口袋公園”100多座,將零碎空間改造為可穿行、可欣賞、可享受的綠色生態空間,獲評2023年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與海綿城市同頻共振、互補共進,逐項解決管道堵塞、坑洼積水、空間擁擠等城市老舊遺留問題,真正讓市民“推窗見綠、開門見景”。
源豐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遵循“滲、滯、蓄、凈、用、排”方針,打造低成本易維護的海綿小區新樣板。建成“宜鄰中心”17座,涵蓋養老、托幼、警務、便民商業、菜場超市、社區服務等,為市民提供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的“一站式”服務,聚焦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著力構建“15 分鐘綜合生活圈”。
成片更新,展現舊城“新面貌”
精致繁華的蕪湖古城人頭攢動,老海關悠悠的鐘聲回響在長江岸邊,一批遺跡、老建筑、老街巷,正煥發新生機,成為市民游客熱捧的“網紅打卡地”……蕪湖市始終堅持成片更新的工作理念,以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為引領,有機整合城市更新資源稟賦,通過成片更新聚人氣、擴消費、促發展。
《意見》指出,要“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蕪湖市堅持進一步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成片推進環鏡湖、濱江、經開區“三湖”等重點片區更新,注重完善公共服務、盤活閑置資源、融入歷史人文,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以鏡湖濱江片區為例,沿著青弋江至長江這一條歷史文化脈絡,啟動老船廠1900、中山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老八中陶塘里等城市更新重要節點項目,將濱江風光帶、雨耕山西洋建筑群、范羅山特色景觀區、中山路步行街商業區、堂子巷、蕪湖古城等老城區主要自然、歷史、文化、商業景觀串成一線,增強市民和城市的情感鏈接交流,讓人民群眾共享城市發展和建設成果。同時,在片區更新的過程中通過消費設施優化、場景創新、業態植入等,激發消費潛力,實現從外觀改造向經濟更新的深層次轉型,讓城市成為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空間。
共建共治,匯聚城市“新熱度”
蕪湖市始終將公眾參與貫穿于城市更新全過程,建立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機制,充分了解市民群眾和市場主體在城市更新中的意愿需求,推動各方主體共同發力推動城市更新。
《意見》指出,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蕪湖市首創“城市合伙人”制度,選擇為城市更新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高等院校、知名企業等單位,作為人民城市建設合伙人,目前已授牌奇瑞集團、海螺集團、華強方特集團、安徽港航集團、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皖南醫學院等10家合伙人,共同推動城市發展。結合城市更新,先后開展“我心中的人民城市是怎樣的”“我為人民城市獻一策”等活動,市民參與踴躍,引起熱烈反響。為了打造“最干凈城市”,開展“您舉報、我獎勵”“您留言、我來辦”等專題活動;開展“‘亭臺軒榭’請您來命名”“共建最干凈城市”公園道路座椅捐贈等活動。不怕“挑刺”、善納諍言已成為蕪湖推進城市更新的一種態度。通過共建共治共享,實現城市與人民的雙向奔赴。
潮涌江淮千帆競,奮楫爭先正當時。蕪湖市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發展的囑托,堅持實干爭先,奮勇向前,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以“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的“三感三力”全新思維為引領,進一步解決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新等方面的短板弱項,用新理念設計新打法,用新打法干出新成效,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與綜合能級,持續改善民生福祉,奮力開創要素匯聚、活力強勁、特色突出、近悅遠來的城市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摘自 建筑雜志社公眾號 2025.06.27